伤寒论50味主药
时间:2017年04月12日 人气:...

伤寒论50味主药

桂枝

【性味与归经】 辛、甘,温。归心、肺、膀胱经。

【功能与主治】 发汗解肌,温通经脉,助阳化气,平冲降气。用于风寒感冒,脘腹冷痛,血寒经闭,关节痹痛,痰饮,水肿,心悸,奔豚。

【用法与用量】 310g

【注意】 孕妇慎用。

 

白芍

【性味与归经】苦、酸,微寒。归肝、脾经。

【功能与主治】养血调经,敛阴止汗,柔肝止痛,平抑肝阳。用于血虚萎黄,月经不调,自汗,盗汗,胁痛,腹痛,四肢挛痛,头痛眩晕。

【用法与用量】615g

【注意】不宜与藜芦同用。

 

甘草

【性味与归经】甘,平。归心、肺、脾、胃经。

    【功能与主治】补脾益气,清热解毒,祛痰止咳,缓急止痛,调和诸药。用于脾胃虚弱,倦怠乏力,心悸气短,咳嗽痰多,脘腹、四肢挛急疼痛,痈肿疮毒,缓解药物毒性、烈性。

    【用法与用量】210g

    【注意】不宜与海藻、京大戟、红大戟、甘遂、芫花同用。

 

大枣

【性味与归经】甘,温。归脾、胃、心经。

    【功能与主治】补中益气,养血安神。用于脾虚食少,乏力便溏,妇人脏躁。

    【用法与用量】615g

 

麻黄

【性味与归经】辛、微苦,温。归肺、膀胱经。

    【功能与主治】发汗散寒,宣肺平喘,利水消肿。用于风寒感冒,胸闷喘咳,风水浮肿。蜜麻黄润肺止咳。多用于表证已解,气喘咳嗽。

    【用法与用量】210g

 

附子

别名附片、盐附子、黑顺片、白附片

1 选择个大、均匀的泥附子,洗净,浸入食用胆巴的水溶液中过夜,再加食盐,继续浸泡,每日取出晒晾,并逐渐延长晒晾时间,直至附子表面出现大量结晶盐粒(盐霜)、体质变硬为止,习称“盐附子”。

2 取泥附子,按大小分别洗净,浸入食用胆巴的水溶液中数日,连同浸液煮至透心,捞出,水漂,纵切成厚约0.5cm 的片,再用水浸漂,用调色液使附片染成浓茶色,取出,蒸至出现油面、光泽后,烘至半干,再晒干或继续烘干,习称“黑顺片”。

3 选择大小均匀的泥附子,洗净,浸入食用胆巴的水溶液中数日,连同浸液煮至透心,捞出,剥去外皮,纵切成厚约0.3cm 的片,用水浸漂,取出,蒸透,晒干,习称“白附片”。

【炮制】  附片(黑顺片、白附片)  直接入药。

【性味与归经】辛、甘,大热;有毒。归心、肾、脾经。

    【功能与主治】  回阳救逆,补火助阳,散寒止痛。用于亡阳虚脱,肢冷脉微,心阳不足,胸痹心痛,虚寒吐泻,脘腹冷痛,肾阳虚衰,阳痿宫冷,阴寒水肿,阳虚外感,寒湿痹痛。

    【用法与用量】  315g,先煎,久煎。

【注意】  孕妇慎用;不宜与半夏、瓜蒌、瓜蒌子、瓜蒌皮、天花粉、川贝母、浙贝母、平贝母、伊贝母、湖北贝母、白蔹、白及同用。

 注:盐附子仅做〔性状〕检测。

 

乌头

制川乌

【性味与归经】辛、苦,热;有毒。归心、肝、肾、脾经。

    【功能与主治】祛风除湿,温经止痛。用于风寒湿痹,关节疼痛,心腹冷痛,寒疝作痛及麻醉止痛。

    【用法与用量】1.53g,先煎、久煎。

    【注意】孕妇慎用;不宜与半夏、瓜萎、瓜蒌子、瓜蒌皮、天花粉、川贝母、浙贝母、平贝母、伊贝母、湖北贝母、白蔹、白及同用。

制草乌

  【性味与归经】 辛、苦,热;有毒。归心、肝、肾、脾经。

    【功能与主治】 祛风除湿,温经止痛。用于风寒湿痹,关节疼痛,心腹冷痛,寒疝作痛及麻醉止痛。

    【用法与用量】 1.53g,宜先煎、久煎。

【注意】 同制川乌。

 

干姜

【性味与归经】辛,热。归脾、胃、肾、心、肺经。

    【功能与主治】温中散寒,回阳通脉,温肺化饮。用于脘腹冷痛,呕吐泄泻,肢冷脉微,寒饮喘咳。

    【用法与用量】310g

 

生姜

【性味与归经】辛,微温。归肺、脾、胃经。

    【功能与主治】解表散寒,温中止呕,化痰止咳,解鱼蟹毒。用于风寒感冒,胃寒呕吐,寒痰咳嗽,鱼蟹中毒。

    【用法与用量】310g

 

细辛

【性味与归经】 辛,温。归心、肺、肾经。

    【功能与主治】 解表散寒,祛风止痛,通窍,温肺化饮。用于风寒感冒,头痛,牙痛,鼻塞流涕,鼻鼽,鼻渊,风湿痹痛,痰饮喘咳。

    【用法与用量】 13g。散剂每次服0.51g。外用适量。

    【注意】 不宜与藜芦同用。

 

吴茱萸

【性味与归经】  辛、苦,热;有小毒。归肝、脾、胃、肾经。

    【功能与主治】  散寒止痛,降逆止呕,助阳止泻。用于厥阴头痛,寒疝腹痛,寒湿脚气,经行腹痛,脘腹胀痛,呕吐吞酸, 五更泄泻。

    【用法与用量】  25g。外用适量。

 

柴胡

【性味与归经】 辛、苦,微寒。归肝、胆、肺经。

    【功能与主治】 疏散退热,疏肝解郁,升举阳气。用于感冒发热,寒热往来,胸胁胀痛,月经不调,子宫脱垂,脱肛。

    【用法与用量】 310g

    【注意】 大叶柴胡的干燥根茎, 表面密生环节,有毒,不可当柴胡用。

 

半夏

【性味与归经】辛、温;有毒。归脾、胃、肺经。

    【功能与主治】燥湿化痰,降逆止呕,消痞散结。用于湿痰寒痰,咳喘痰多,痰饮眩悸,风痰眩晕,痰厥头痛,呕吐反胃,胸脘痞闷,梅核气;外治痈肿痰核。

    【用法与用量】内服一般炮制后使用,39g。外用适量,磨汁涂或研末以酒调敷患处。

    【注意】不宜与川乌、制川乌、草乌、制草乌、附子同用;生品内服宜慎。

法半夏

【性味与归经】辛,温。归脾、胃、肺经。

    【功能与主治】燥湿化痰。用于痰多咳喘,痰饮眩悸,风痰眩晕,痰厥头痛。

    【用法与用量】39g

    【注意】不宜与川乌、制川乌、草乌、制草乌、附子同用。

姜半夏

【性味与归经】辛,温。归脾、胃、肺经。

    【功能与主治】温中化痰,降逆止呕。用于痰饮呕吐,胃脘痞满。

    【用法与用量】39g

【注意】不宜与川乌、制川乌、草乌、制草乌、附子同用。

 

清半夏

【性味与归经】辛,温。归脾、胃、肺经。

    【功能与主治】燥湿化痰。用于湿痰咳嗽,胃脘痞满,痰涎凝聚,咯吐不出。

    【用法与用量】39g

    【注意】不宜与川乌、制川乌、草乌、制草乌、附子同用。

 

黄芪

【性味与归经】甘,微温。归肺、脾经。

    【功能与主治】补气升阳,固表止汗,利水消肿,生津养血,行滞通痹,托毒排脓,敛疮生肌。用于气虚乏力,食少便溏,中气下陷,久泻脱肛,便血崩漏,表虚自汗,气虚水肿,内热消渴,血虚萎黄,半身不遂,痹痛麻木,痈疽难溃,久溃不敛。

    【用法与用量】930g

 

白术

【性味与归经】苦、甘,温。归脾、胃经。

    【功能与主治】健脾益气,燥湿利水,止汗,安胎。用于脾虛食少,腹胀泄泻,痰饮眩悸,水肿,自汗,胎动不安。

    【用法与用量】612g

 

茯苓

别名茯菟(《本经》),茯灵(《史记》),茯蕶(《广雅》),伏苓、伏菟(《唐本草》),松腴(《记事珠》),绛晨伏胎(《酉阳杂俎》),云苓(《滇海虞衡志》),茯兔(《纲目》),松薯、松木薯,松苓(《广西中药志》)

性味甘、淡,平。

归经归心、肺、脾、肾经。

功能主治利水渗湿,健脾宁心。用于水肿尿少,痰饮眩悸,脾虚食少,便溏泄泻,心神不安,惊悸失眠。

用法用量915g

 

猪苓

【性味与归经】甘、淡,平。归肾、膀胱经。

    【功能与主治】利水渗湿。用于小便不利,水肿,泄泻,淋浊,带下。

【用法与用量】612g

 

泽泻

【性味与归经】 甘、淡,寒。归肾、膀胱经。

    【功能与主治】 利水渗湿,泄热,化浊降脂。用于小便不利,水肿胀满,泄泻尿少,痰饮眩晕,热淋涩痛,高脂血症。

【用法与用量】 610g

 

滑石

【性味与归经】甘、淡,寒。归膀胱、肺、胃经。

    【功能与主治】利尿通淋,清热解暑;外用祛湿敛疮。用于热淋,石淋,尿热涩痛,暑湿烦渴,湿热水泻;外治湿疹,湿疮,痱子。

【用法与用量】1020g,先煎。外用适量。

 

防己

【性味与归经】苦,寒。归膀胱、肺经。

    【功能与主治】祛风止痛,利水消肿。用于风湿痹痛,水肿脚气,小便不利,湿疹疮毒。

【用法与用量】510g

 

葛根

【性味与归经】甘、辛,凉。归脾、胃、肺经。

    【功能与主治】解肌退热,生津止渴,透疹,升阳止泻,通经活络,解酒毒。用于外感发热头痛,项背强痛,口渴,消渴,麻疹不透,热痢,泄泻,眩晕头痛,中风偏瘫,胸痹心痛,酒毒伤中。

【用法与用量】1015g

 

栝蒌根

别名蒌根(《雷公炮炙论》),白药(《本草图经》),瑞雪(《纲目》),天瓜粉(《重庆堂随笔》),栝楼根(《本经》),花粉(《增订伪药条辨》),屎瓜根(《四川中药志》),栝蒌粉、蒌粉(《药材学》),天花粉。

【性味与归经】甘、微苦,微寒。归肺、胃经。

    【功能与主治】清热泻火,生津止渴,消肿排脓。用于热病烦渴,肺热燥咳,内热消渴,疮疡肿毒。

    【用法与用量】1015g

【注意】孕妇慎用;不宜与川乌、制川乌、草乌、制草乌、附子同用。

 

黄连

【性味与归经】苦,寒。归心、脾、胃、肝、胆、大肠经。

    【功能与主治】清热燥湿,泻火解毒。用于湿热痞满,呕吐吞酸,泻痢,黄疸,高热神昏,心火亢盛,心烦不寐,心悸不宁,血热吐衄,目赤,牙痛,消渴,痈肿疔疮;外治湿疹,湿疮,耳道流脓。酒黄连善清上焦火热。用于目赤,口疮。姜黄连清胃和胃止呕。用于寒热互结,湿热中阻,痞满呕吐。萸黄连舒肝和胃止呕。用于肝胃不和,呕吐吞酸。

【用法与用量】25g。外用适量。

 

黄芩

【性味与归经】苦,寒。归肺、胆、脾、大肠、小肠经。

    【功能与主治】清热燥湿,泻火解毒,止血,安胎。用于湿温、暑湿,胸闷呕恶,湿热痞满,泻痢,黄疸,肺热咳嗽,高热烦渴,血热吐衄,痈肿疮毒,胎动不安。

【用法与用量】310g

 

黄柏

【性味与归经】苦,寒。归肾、膀胱经。

    【功能与主治】清热燥湿,泻火除蒸,解毒疗疮。用于湿热泻痢,黄疽尿赤,带下阴痒,热淋涩痛,脚气痿躄,骨蒸劳热,盗汗,遗精,疮疡肿毒,湿疹湿疮。盐黄柏滋阴降火。用于阴虚火旺,盗汗骨蒸。

【用法与用量】312g。外用适量。

 

栀子

【性味与归经】 苦,寒。归心、肺、三焦经。

    【功能与主治】 泻火除烦,清热利湿,凉血解毒;外用消肿止痛。用于热病心烦,湿热黄疸,淋证涩痛,血热吐衄,目赤肿痛,火毒疮疡;外治扭挫伤痛。

【用法与用量】 610g。外用生品适量,研末调敷。

焦栀子

【性味与归经】 苦,寒。归心、肺、三焦经。

    【功能与主治】 凉血止血。用于血热吐血,衄血,尿血,崩漏。

【用法与用量】 69g

 

大黄

【性味与归经】苦,寒。归脾、胃、大肠、肝、心包经。

    【功能与主治】泻下攻积,清热泻火,凉血解毒,逐瘀通经,利湿退黄。用于实热积滞便秘,血热吐衄,目赤咽肿,痈肿疔疮,肠痈腹痛,瘀血经闭,产后瘀阻,跌打损伤,湿热痢疾,黄疸尿赤,淋证,水肿;外治烧烫伤。酒大黄善清上焦血分热毒,用于目赤咽肿、齿龈肿痛。熟大黄泻下力缓、泻火解毒,用于火毒疮疡。大黄炭凉血化瘀止血,用于血热有瘀出血症。

    【用法与用量】315g;用于泻下不宜久煎。外用适量,研末敷于患处。

    【注意】孕妇及月经期、哺乳期慎用。

 

芒硝

【性味与归经】咸、苦,寒。归胃、大肠经。

    【功能与主治】泻下通便,润燥软坚,清火消肿。用于实热积滞,腹满胀痛,大便燥结,肠痈肿痛;外治乳痈,痔疮肿痛。

    【用法与用量】612g,一般不入煎剂,待汤剂煎得后,溶人汤液中服用。外用适量。

【注意】孕妇慎用;不宜与硫黄、三棱同用。

    【贮藏】密闭,在30以下保存,防风化。

 

厚朴

【性味与归经】 苦、辛,温。归脾、胃、肺、大肠经。

    【功能与主治】 燥湿消痰,下气除满。用于湿滞伤中,脘痞吐泻,食积气滞,腹胀便秘,痰饮喘咳。

【用法与用量】 310g

 

枳实

【性味与归经】 苦、辛、酸,微寒。归脾、胃经。

    【功能与主治】 破气消积,化痰散痞。用于积滞内停,痞满胀痛,泻痢后重,大便不通,痰滞气阻,胸痹,结胸,脏器下垂。

    【用法与用量】 310g

    【注意】 孕妇慎用。

 

栝蒌实

味甘、微苦,微寒,入手太阴肺经。清心润肺,洗垢除烦,开胸膈之痹结,涤涎沫之胶黏,最洗瘀浊,善解懊憹。

栝蒌实肃清凉润,善解郁烦,浊气郁蒸,涎沫黏联,心绪烦乱,不可言喻者得之,肺腑清洁,神气慧爽,洗心涤肺之妙药也。其诸主治,消咽痛,治肺痿,涤痰涎,止咳嗽,通乳汁,下胞衣,理吹奶,调乳痈,解消渴,疗黄疸,通小便,润大肠,断吐血,收脱肛,平痈肿,医疮疡。

摘自《长沙药解》

薤白

【性味与归经】辛、苦,温。归心、肺、胃、大肠经。

    【功能与主治】通阳散结,行气导滞。用于胸痹心痛,脘腹痞满胀痛,泻痢后重。

【用法与用量】510g

 

石膏

别名大石膏、玉大石、白虎、冰石、细理石

【性味与归经】甘、辛,大寒。归肺、胃经。

【功能与主治】清热泻火,除烦止渴。用于外感热病,高热烦渴,肺热喘咳,胃火亢盛,头痛,牙痛。

【用法与用量】1560g,先煎。

 

知母

【性味与归经】 苦、甘,寒。归肺、胃、肾经。

    【功能与主治】 清热泻火,滋阴润燥。用于外感热病,高热烦渴,肺热燥咳,骨蒸潮热,内热消渴,肠燥便秘。

    【用法与用量】 612g

 

龙骨

【性味与归经】甘、涩,平。入心、肝、肾经。

【功效】重镇安神,平降肝阳,收敛固涩。

摘自《中药学》

 

牡蛎

【性味与归经】  咸,微寒。归肝、胆、肾经。

    【功能与主治】  重镇安神,潜阳补阴,软坚散结。用于惊悸失眠,眩晕耳鸣,瘰癖痰核,癥瘕痞块。煅牡蛎收敛固涩,制酸止痛。用于自汗盗汗,遗精滑精,崩漏带下,胃痛吞酸。

    【用法与用量】  930g,先煎。

 

人参

【性味与归经】甘、微苦,微温。归脾、肺、心、肾经。

    【功能与主治】大补元气,复脉固脱,补脾益肺,生津养血,安神益智。用于体虚欲脱,肢冷脉微,脾虚食少,肺虚喘咳,津伤口渴,内热消渴,气血亏虚,久病虚羸,惊悸失眠,阳痿宫冷。

    【用法与用量】39g,另煎兑服;也可研粉吞服,一次2g,一日2次。

    【注意】不宜与藜芦、五灵脂同用

 

麦门冬

【性味与归经】  甘、微苦,微寒。归心、肺、胃经。

    【功能与主治】  养阴生津,润肺清心。用于肺燥干咳,阴虚痨嗽,喉痹咽痛,津伤口渴,内热消渴,心烦失眠,肠燥便秘。

【用法与用量】  612g

 

阿胶

【性味与归经】  甘,平。归肺、肝、肾经。

    【功能与主治】  补血滋阴,润燥,止血。用于血虚萎黄,眩晕心悸,肌痿无力,心烦不眠,虚风内动,肺燥咳嗽,劳嗽咯血,吐血尿血,便血崩漏,妊娠胎漏。

    【用法与用量】  39g。烊化兑服。

 

干地黄

地黄的新鲜或干燥块根。秋季采挖,除去芦头、须根及泥沙,鲜用;或将地黄缓缓烘焙至约八成干。前者习称“鲜地黄”,后者习称“生地黄'

【性味与归经】鲜地黄  甘、苦,寒。归心、肝、肾经。

    生地黄  甘,寒。归心、肝、肾经。

    【功能与主治】鲜地黄  清热生津,凉血,止血。用于热病伤阴,舌绛烦渴,温毒发斑,吐血,衄血,咽喉肿痛。

    生地黄  清热凉血,养阴生津。用于热入营血,温毒发斑,吐血衄血,热病伤阴,舌绛烦渴,津伤便秘,阴虚发热,骨蒸劳热,内热消渴。

【用法与用量】鲜地黄  1230g。生地黄  1015g

 

当归

【性味与归经】甘、辛,温。归肝、心、脾经。

    【功能与主治】补血活血,调经止痛,润肠通便。用于血虚萎黄,眩晕心悸,月经不调,经闭痛经,虚寒腹痛,风湿痹痛,跌扑损伤,痈疽疮疡,肠燥便秘。酒当归活血通经。用于经闭痛经,风湿痹痛,跌扑损伤。

    【用法与用量】612g

 

川芎

【性味与归经】辛,温。归肝、胆、心包经。

    【功能与主治】活血行气,祛风止痛。用于胸痹心痛,胸胁刺痛,跌扑肿痛,月经不调,经闭痛经,癥瘕腹痛,头痛,风湿痹痛。

【用法与用量】310g

 

牡丹皮

【性味与归经】  苦、辛,微寒。归心、肝、肾经。

    【功能与主治】  清热凉血,活血化瘀。用于热入营血,温毒发斑,吐血衄血,夜热早凉,无汗骨蒸,经闭痛经,跌扑伤痛,痈肿疮毒。

    【用法与用量】  612g

【注意】  孕妇慎用。

 

杏仁

【性味与归经】 苦,微温;有小毒。归肺、大肠经。

    【功能与主治】 降气止咳平喘,润肠通便。用于咳嗽气喘,胸满痰多,肠燥便秘。

    【用法与用量】 510g,生品入煎剂后下。

【注意】 内服不宜过量,以免中毒。

 

五味子

【性味与归经】酸、甘,温。归肺、心、肾经。

    【功能与主治】收敛固涩,益气生津,补肾宁心。用于久嗽虚喘,梦遗滑精,遗尿尿频,久泻不止,自汗盗汗,津伤口渴,内热消渴,心悸失眠。

【用法与用量】26g

 

桔梗

【性味与归经】 苦、辛,平。归肺经。

    【功能与主治】 宣肺,利咽,祛痰,排脓。用于咳嗽痰多,胸闷不畅,咽痛音哑,肺痈吐脓。

【用法与用量】 310g

 

葶苈子

【性味与归经】辛、苦,大寒。归肺、膀胱经。

    【功能与主治】泻肺平喘,行水消肿。用于痰涎壅肺,喘咳痰多,胸胁胀满,不得平卧,胸腹水肿,小便不利。

【用法与用量】310g,包煎。

 

桃仁

【性味与归经】 苦、甘,平。归心、肝、大肠经。

    【功能与主治】 活血祛瘀,润肠通便,止咳平喘。用于经闭痛经,癥瘕痞块,肺痈肠痈,跌扑损伤,肠燥便秘,咳嗽气喘。

    【用法与用量】 510g

【注意】 孕妇慎用。

 

土鳖虫(䗪虫)

【性味与归经】咸,寒;有小毒。归肝经。

    【功能与主治】破血逐瘀,续筋接骨。用于跌打损伤,筋伤骨折,血瘀经闭,产后瘀阻腹痛,癥瘕痞块。

    【用法与用量】310g

【注意】孕妇禁用。

 

水蛭

【性味与归经】咸、苦,平;有小毒。归肝经。

    【功能与主治】破血通经,逐瘀消癥。用于血瘀经闭,癥瘕痞块,中风偏瘫,跌扑损伤。

    【用法与用量】l3g

【注意】孕妇禁用。

 

除了说明摘自那本书的,均摘于《中国药典》2015版。

 

《中国药典》2015 百度网盘下载地址:https://pan.baidu.com/s/1gfBoX4f